搞砸了事情,總是先責備自己?練習「自我關懷」,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
搞砸了事情,總是先責備自己?練習「自我關懷」,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
傳錯一份重要的郵件、在會議上說錯一句話、忘記一個重要的約定⋯⋯我們都曾有過搞砸事情的時刻。然而,事件本身的衝擊,有時遠遠比不上我們內心隨之而來的自我攻擊。
在那一瞬間,你的腦中是否也曾響起一個嚴厲的聲音?「你真笨!怎麼會犯這種錯?」、「完蛋了,大家一定覺得我很差勁」、「我總是把事情搞砸」。這個「內在批判者」的聲音,像一個冷酷的法官,將我們打入羞愧與自責的牢籠。很多時候,真正讓我們痛苦的,不是那件已經發生的錯事,而是這場永無止境的內在風暴。
如果這樣的場景你感同身受,那麼,「自我關懷」(Self-Compassion)將是你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技能。它是一種溫柔而強大的力量,能幫助你從自我批判的漩渦中,將自己拯救出來。
自我關懷,不是自我放縱
很多人會將「自我關懷」與「自我放縱」或「找藉口」混為一談,擔心對自己太好,會不會就此變得軟弱、不求進步?
這是一個深刻的誤解。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博士,作為自我關懷領域的權威,為我們澄清了兩者的區別:
- 自我放縱是逃避問題:「我搞砸了,心情好差,所以我要吃光整桶冰淇淋、翹掉明天的會議。」這是短期的放任,長期會帶來更多問題。
- 自我關懷是面對問題:「我搞砸了,心情好差。我允許自己難過,並思考如何能從這次的經驗中學習,然後做得更好。」這是長期的責任與成長。
根據 Neff 博士的研究,真正的自我關懷,由三個核心要素組成:
- 善待自己 (Self-Kindness): 當我們遭遇痛苦或失敗時,給予自己溫暖與理解,而不是用苛責的言詞鞭笞自己。
- 共通人性 (Common Humanity): 體認到「犯錯、不完美、經歷痛苦」是全人類共通的經驗,而不只是「我一個人」的悲慘遭遇。這能幫助我們從孤立感中走出來。
- 正念覺察 (Mindfulness): 以一種平衡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,不壓抑、不逃避,但也不過度沉溺其中。只是溫柔地「觀察」著痛苦的存在,而不被它完全吞噬。
培養自我關懷的 3 個練習
自我關懷像一塊肌肉,需要透過持續的練習來增強。以下三個簡單的練習,可以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,逐步培養起這份溫柔的力量。
練習一【角色轉換法】:你會如何安慰你最好的朋友?
這是最經典、也最有效的練習。當你的內在批判者開始大聲咆哮時,請在心中按下暫停鍵,然後進行一次角色轉換。
- 想像場景: 想像你「最好、最親愛的朋友」,遇到了跟你一模一樣的狀況,犯了跟你一模一樣的錯。他此刻正垂頭喪氣、充滿自責地向你求助。
- 你會怎麼做: 你會對他說些什麼?你的語氣會是怎樣的?你會不會指著他的鼻子罵他「你真笨」?當然不會。你很可能會給他一個擁抱,溫柔地說:「沒事的,這不是世界末日」、「這只是一次失誤,不代表你這個人很糟」、「我們一起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補救的」。
- 角色換回: 現在,請試著將你剛剛想對朋友說的那些充滿同理與智慧的話語,一字不差地,對自己說一遍。
練習二【改寫你的內在腳本】
我們的內在批判者,往往只有一套僵化、嚴厲的台詞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,為它寫下新的、更具建設性的腳本。
- 捕捉念頭: 首先,練習「捕捉」到那個自我批判的念頭。當你意識到「我又在罵自己了」的時候,就成功了第一步。
- 溫柔質疑: 對這個念頭提出質疑:「『我真笨』這個想法,是真的嗎?它對我有幫助嗎?還是只是讓我更難過?」
- 慈悲改寫: 將原本苛刻的句子,改寫成一句更客觀、更具關懷的句子。
- 舊腳本: 「我真笨,又把報告搞砸了。」
- 新腳本: 「這次的報告確實很挑戰,結果不如預期讓我感到很失望。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,我來看看哪個環節可以做得更好。」
練習三【溫柔的身體接觸】:啟動身體的療癒開關
自我關懷不僅僅是心態的轉變,更是生理的反應。科學證實,溫柔的、支持性的身體接觸,能觸發我們體內分泌「催產素」(Oxytocin)——一種能帶來安全感、信任感與平靜感的荷爾蒙,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。
當你感到難過或自責時,可以試試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:
- 手放心上: 將一隻或兩隻手,輕輕地放在你的心口上,感受手掌的溫度與輕柔的壓力。
- 輕撫手臂: 用一隻手,緩慢地、溫柔地撫摸另一隻手臂,就像在安撫一個受驚的孩子。
- 給自己一個擁抱: 雙臂環抱自己,給自己一個真實而溫暖的擁抱。
溫柔,才是你最強大的韌性來源
許多人誤以為,嚴厲的自我批判,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。但長遠來看,它只會帶來對失敗的恐懼、焦慮與自我懷疑,讓我們不敢再去嘗試。
真正的「心理韌性」,恰恰來自於自我關懷。當你知道,無論成功或失敗,你內心深處永遠有一個最溫柔、最堅定的盟友在支持著你,你才擁有了承擔風險、面對挑戰、並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勇氣。
從今天起,練習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吧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供參考,若有相關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