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得「心很累」,卻說不出為什麼?學會「情緒命名」,做自己情緒的翻譯師

覺得「心很累」,卻說不出為什麼?學會「情緒命名」,做自己情緒的翻譯師

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?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,但你就是感覺整個人被一種模糊的、沉重的疲憊感所籠罩。朋友問你「怎麼了?」,你只能含糊地回答「沒事,就覺得心好累」,卻說不出個所以然。

這種說不清、道不明的「心累」,往往比具體的悲傷或憤怒更令人消耗。因為「未被命名的情緒」,就像一個在你內心不斷運行的神秘程式,持續佔用你的心理資源,卻讓你無從管理、無從關閉。

這篇文章將帶你學習一項溫柔而強大的內在技能——「情緒命名」。它將幫助你從一團迷霧中,辨識出情緒的真實樣貌,成為自己內心最專業的翻譯師。

為情緒命名,就是療癒的開始

想像一下,你去看醫生,只說「我人不舒服」,醫生很難為你對症下藥。但如果你能具體地說出「我頭痛欲裂,還伴隨著噁心感」,醫生就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。

面對情緒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心理學家將這種能精準地辨識並描述內在感受的能力,稱為「情緒粒度」(Emotional Granularity)。研究發現,情緒粒度越高的人,通常情緒調節能力也越好,身心健康水平也更高。

為什麼「命名」這個簡單的動作有如此大的力量?

  • 從失控到掌控: 當你為一個模糊的感受命名(例如,將「心情不好」辨識為「因期待落空而感到失望」),你就將一個失控的、籠罩一切的怪物,變成了一個具體的、可以被理解與處理的問題。
  • 啟動理性大腦: 為情緒命名的過程,會活化我們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與語言的前額葉皮質,這能幫助我們從純粹的情緒風暴中抽離,開始思考應對策略。
  • 傳達真實需求: 當你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,你也更能向外界傳達你的真實需求(例如:「我現在感到很脆弱,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」),從而獲得更有效的支持。

提升情緒覺察力的 3 個練習

提升情緒粒度,就像學習一門新的語言,需要練習與耐心。以下三個簡單的練習,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
練習一:使用「情緒輪盤」,擴充你的情緒詞彙

我們對情緒的描述,常常只停留在「開心、難過、生氣、害怕」等基本詞彙。由心理學家羅伯特·普拉切克(Robert Plutchik)設計的「情緒輪盤」,是一個能幫助我們擴充情緒詞彙、探索深層感受的絕佳工具。

  • 如何使用: 當你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情緒時(例如「憤怒」),可以對照著情緒輪盤,問自己:「在這份憤怒之下,是否還有更細微的感受?」你可能會發現,你的憤怒,其實源於「被背叛」的刺痛、「被誤解」的委屈,或是「感到嫉妒」的不安。每一次的深入探索,都讓你離情緒的真相更近一步。

練習二:連結身體感受,傾聽身體的語言

情緒並不住在虛無飄渺的腦中,它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裡。學會傾聽身體的信號,是辨識情緒最直接的途徑。

  • 練習方法: 在一天中,隨時停下來一分鐘,做一次快速的「身體掃描」。將注意力從頭到腳緩慢地移動,不帶批判地去感受:
    • 焦慮,是否讓你的胃像打了結一樣揪緊?
    • 悲傷,是否讓你的胸口感覺沉重、喉嚨哽咽?
    • 憤怒,是否讓你的下顎緊繃、肩膀聳起?
    • 喜悅,是否讓你的身體感覺輕盈、充滿擴張感?
  • 透過這個練習,你會慢慢建立起自己專屬的「情緒身體地圖」。

練習三:每日情緒覆盤,成為自己的觀察者

如同我們會覆盤工作或專案,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情緒做一次溫柔的每日覆盤。這能幫助我們看見情緒的模式與觸發點。

  • 練習方法: 在睡前,花 10 分鐘,在日記本上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:
    • 「今天讓我最有能量的一刻是什麼?當時我感覺如何?」
    • 「今天讓我最耗能量的一刻是什麼?當時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什麼?」
    • 「今天是否有任何時刻,我的身體發出了特別的信號?那可能代表什麼?」

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批判自己,而是純粹地觀察與記錄,像一位充滿好奇心的人類學家,研究著「自己」這個有趣的對象。

理解,是與情緒和解的第一步

學會辨識與命名情緒,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,為自己點亮一盞燈。你看見了房間的全貌,雖然挑戰依然存在,但你不再恐懼與迷惘。

成為自己情緒的翻譯師,是一趟充滿發現的內在旅程。當你越懂自己的語言,就越能溫柔而堅定地引導自己,走向內心的平靜與和解。

 

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供參考,若有相關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