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到別人咀嚼的聲音就理智斷線?你可能不是難相處,而是有「恐音症」

聽到別人咀嚼的聲音就理智斷線?你可能不是難相處,而是有「恐音症」

辦公室裡,同事的呼吸聲、敲擊鍵盤的聲音讓你頭皮發麻;餐桌上,家人吃飯時的咀嚼聲與吞嚥聲,讓你胸口湧上一股無名火,只想立刻逃離現場。理智上,你知道這些都只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聲響,但生理上,你卻感覺自己像被拉斷了的琴弦,瀕臨崩潰。

你可能因此責備自己:「我為什麼這麼挑剔、這麼難相處?」你甚至可能因此與親近的人產生摩擦與隔閡。

如果你對上述的場景感到揪心的熟悉,那麼,請先溫柔地告訴自己:「這不是你的錯。」你可能不是難相處,也不是過度敏感,你只是可能擁有一個名為「恐音症」的特殊體質。

認識「恐音症」:這不是你的錯

恐音症(Misophonia),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對聲音的憎恨」。它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神經系統病症,其特徵是對特定的、通常是別人發出的細微聲音(例如咀嚼、呼吸、喝水、吸鼻涕、指甲敲擊聲),產生不成比例的極度負面情緒反應,例如憤怒、厭惡、焦慮,甚至是恐慌。

一種真實的神經系統反應

理解恐音症最重要的一點是:它不是一個「心理作用」或「個性問題」,而是一個「生理反應」。研究發現,恐音症患者的大腦,在聽到這些「觸發音」時,與情緒相關的腦區會出現異常過度活躍的反應。

你可以這樣想像:對於一般人來說,聽到咀嚼聲,大腦只會將其標示為「資訊:有人在吃東西」;但對於恐音症患者,大腦卻會錯誤地將其解讀為「警報!有威脅入侵!」,並立刻啟動「戰鬥或逃跑」的原始生存機制。那股排山倒海而來的憤怒與焦慮,是你身體為了「自我保護」而產生的本能反應,往往不是你的意志可以控制的。

你不是「過度敏感」或「挑剔」

正因為這種反應的強度與聲音本身不成比例,許多患者從小就活在困惑與自我懷疑中。請務必記得,這與你的包容度、你對他人的愛無關。你不是故意要挑剔,也不是想小題大作,你的大腦只是用一種比較特殊的方式在運作。

與觸發音和平共處的 3 個策略

雖然目前恐音症沒有所謂的「特效藥」,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許多策略,來降低觸發音對我們生活的影響。以下三個策略,能幫助你更好地與這個特質共處。

策略一:建立你的「聲音防禦工事」

與其等到被觸發後才痛苦不堪,不如學會主動出擊,為自己打造一個可控的聽覺環境。

  • 善用「聲音遮蔽」: 這是最核心的技巧。在可預期的觸發情境中,播放自己喜歡的「背景音」,來覆蓋或柔化那些惱人的聲音。例如:
    • 家庭用餐時: 提議播放一些輕柔的背景音樂。
    • 開放式辦公室: 準備一副舒適的耳機,在需要專注時,播放白噪音、雨聲或純音樂。
  • 常備「物理隔絕」工具: 在你的包包、辦公室抽屜裡,常備一副耳塞或降噪耳機。當你感覺到自己即將被觸發,或需要一個喘息空間時,它們就是你的「緊急避難所」。

策略二:管理你的「內在天氣」

你的身心狀態,會直接影響恐音症反應的強度。你可以將自己的狀態想像成「天氣」。當你陽光普照(精神飽滿、心情愉快)時,或許能忍受幾聲惱人的雨滴;但當你本身就烏雲密佈(疲勞、飢餓、壓力大)時,任何一點小雨都可能演變成一場情緒的暴風雨。

  • 照顧好基本需求: 確保充足的睡眠、規律的飲食,避免讓自己處於過度飢餓或疲勞的狀態。
  • 練習壓力管理: 透過我們在其他文章提到的呼吸法、正念練習等方式,降低你整體的壓力水平。當你的神經系統平時比較放鬆,被觸發時的反應強度也會跟著減緩。

策略三:練習「溫和的對外溝通」

這是最困難,卻也最重要的一步,尤其是對你親近的家人與伴侶。壓抑自己的情緒,長期下來只會導致關係的疏離;而直接爆發憤怒,又會傷害彼此。溫和而誠實的溝通,是唯一的出路。

  • 選擇一個平靜的時機: 絕對不要在被觸發的當下進行溝通。找一個雙方都放鬆的時間。
  • 提供一個「非指責性」的說明腳本:

「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困擾我很久的狀況,這可能聽起來有點奇怪。我對某些特定的聲音(例如...)會有很強烈的生理反應,會讓我瞬間變得很焦慮和煩躁。這不是你的問題,也不是我對你有意見,而是我的大腦對聲音的反應比較特別。這在醫學上叫『恐音症』。如果未來我們在...(例如一起吃飯)的時候,可以試著...(例如播放一點背景音樂),這會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。」

你並不孤單,理解是第一步

如果你在這篇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請記得,你並不孤單。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,正與你有著同樣的掙扎。

為你的痛苦命名(恐音症),並理解它是一個真實的生理現象,是療癒的開始。這一步能讓你從多年的自我責備與羞愧中解脫出來。學會接納自己的這個特質,並溫柔地運用各種策略來照顧自己,就是找回應對力量的第一步。

 

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供參考,若有相關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。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